今天是末伏的最后一天,這就意味著“三伏天”終于正式謝幕,一年中最熱的日子終于熬過去了,回想當初,被“蒸”過、“烤”過、“淋”過、“煮”過,是不是不禁要為自己的勇敢和堅強鼓鼓掌……
但可別高興得太早,熬過了“最熱的天”,卻還有“最兇險的天”等著你!
出伏到秋分(9月23日),這30多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、最頻繁的時間,心腦血管疾病更易爆發(fā)。
人體不怕炎熱、不懼嚴寒,就怕一會冷一會熱的折騰。氣溫忽冷忽熱,會導致人體血管壁小幅度收縮,血管變脆,血黏度增加,造成血壓升高、心肌缺血缺氧等,增加心腦血管疾病惡化的幾率。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,本身血管堵塞、血壓升高再加上血管壁的收縮,會更加危險。
四大隱匿“殺手”
1、晝夜溫差——心血管意外
民間常用“早上涼颼颼,中午熱死?!眮硇稳葸@三十幾天的氣溫情況,晝夜溫差大、氣溫波動劇烈而頻繁,在“一冷一熱”的刺激下,很容易造成交感神經(jīng)興奮、血壓升高,加大中風、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發(fā)生風險。
對于一些心臟、血管功能本就不好的人而言,更增加了猝死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,要提高警惕。
2、濕氣瘀滯——腰腿疼痛
出伏后,天氣并不會一下子涼爽起來,暑氣的余熱還在,空調依舊,愛吃涼食,夏季積累的濕氣就會留在體內。因此夏末初秋時,體內濕氣較重,容易出現(xiàn)腰腿疼痛、全身乏力的現(xiàn)象。
若濕氣一直不除,人體免疫力會下降,到天氣轉涼時,就更易遭受各種疾病的“攻擊”。
3、天氣干燥——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
進入秋季后,空氣濕度相對降低,人很容易出現(xiàn)秋燥,導致皮膚干、口鼻咽干、干咳痰少等癥;再加上氣壓低時,植物花粉、塵螨等各種過敏因素“招搖過市”,因此鼻炎、支氣管炎、氣管炎、肺炎等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也高發(fā)。
另外,人體的津液能滋養(yǎng)臟腑,維持其正常功能,但秋燥易使體內津液減少,不僅會出現(xiàn)上火、便秘等癥狀,還可能傷及肺部等臟腑,甚至引起舊疾復發(fā)。
4、食欲旺盛——消化系統(tǒng)疾病
夏季悶熱,人的食欲相對較差,而隨著天氣的逐漸涼爽,再加上秋季瓜果蔬菜豐收,品種豐富,人的食欲相對會更好。
但若每天放開肚皮肆意吃,不僅會養(yǎng)出秋膘,而且會加重腸胃負擔,易引發(fā)腸胃疾病,出現(xiàn)腹脹、消化不良等癥。
出伏后,若想護好血管,一下方法供大家參考
1、防涼
① 晝夜溫差大,早晚出門時最好能加件外套,特別是體質較差或是早出騎行的人;
② 氣溫漸低,可以適當減少開空調的次數(shù),及時更換涼席,晚上睡覺時也不要大開門窗,以免涼風進入房間,易致腹瀉、感冒、胃腸道敏感等癥;
尤其是脾胃虛弱、心腦血管疾病、關節(jié)疼痛、有老寒腿的人群,一定不能受涼。
2、祛濕
俗話說“秋后養(yǎng)背,人活百歲”,秋季養(yǎng)背也能幫助除濕。
人體背部分布著督脈、膀胱經(jīng)等重要經(jīng)脈——督脈主升陽氣,而膀胱經(jīng)上分布著五臟六腑的腧穴,其中任一穴位瘀滯,整條經(jīng)絡都會不通。
因此,養(yǎng)背可以達到升陽化瘀、祛濕排毒的目的,還能緩解肩頸腰腿疼痛的癥狀。
通過刮痧、針灸、曬太陽都可以達到養(yǎng)背的目的。
3、潤燥
秋燥多容易引起的口干、咽干、咳嗽、痰黏等癥狀,要多喝水,適量運動,潤肺除燥。
4、健脾胃
盲目的貼秋膘、秋燥都容易導致脾胃的損傷,因此,現(xiàn)在就要有養(yǎng)好脾胃的意識,保護我們的消化系統(tǒng)。
脾主肌肉,適度的運動,肌肉產(chǎn)生消耗,脾胃功能就會增長;飲食上,可以多吃南瓜、山藥、蓮子、扁豆、薏米等食材,都對脾胃有好處。
5、解乏
季節(jié)的轉換讓很多人下午產(chǎn)生頭昏欲睡的感覺,總是提不起精神,懶洋洋的,這時候,就需要一杯提神茶,幫助提高工作、學習效率。
6、適量吃香油
香油中富含維生素E,有利于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,具有促進細胞分裂、軟化血管和保持血管彈性的作用。
而香油中的亞油酸、棕櫚酸等不飽和脂肪酸,容易被人體吸收,有助于消除動脈壁上的沉積物,同樣具有保護血管的功效。
7、多補充磷脂型多不飽和脂肪酸
小分子磷蝦油富含豐富的磷脂、多不飽和脂肪酸(EPA&DHA)、蝦青素、人體8種必需氨基酸等細胞營養(yǎng)物質,磷蝦油被人體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后,由于磷蝦油中的磷脂食一種強乳化劑,它能夠使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顆粒變小,并保持懸浮狀態(tài),懸浮的膽固醇顆粒就會透過血管壁被組織器官所利用,從而減少血管中的膽固醇含量;另一方面,連接在磷脂上的EPA是脂肪酸合成酶、甘油二酯轉?;负? -羥基-? -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的抑制劑,可以降低人體對甘油三酯、膽固醇的合成,從而使得血管中的膽固醇、甘油三酯的含量下降,起到降低血脂的。